桌面终端维护

企业信息化建设,如今已经成为每个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优势,信息系统发挥的效能可以让终端使用者直接体验到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办公。随着电脑和IT设备使用的普及,终端运维成了许多企业运维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然而做好终端运维,需要克服终端设备分散,应用系统多;需要直接面对客户的困难,特别是服务器端的故障或问题也会首先在终端出现,致始用户的体验性下降,导致对终端运维的不满。本文主要针对目前运维的实际问题对运维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分享终端运维的经验和感想。

如今很多企业的办公模式从原来的纸质办公逐渐过渡到了无纸化的电脑办公,但除了一些常用的word、excel、网络、聊天软件以外很多单位都会有专用的应用系统,以我们台为例,除了办公系统外,还有文稿系统、网络杀毒、OA系统、媒资系统、邮件系统等等很多应用管理系统,而这些系统通常都由各自的服务器、数据库和存储设备来提供服务,每类系统的设备、配置内容多并且直接面向用户,终端设备很分散,这给终端运维带来很大的麻烦。其次,各种设备和系统更新换代的速度很快,很多在一线的使用者对设备和系统的使用刚刚熟悉上手,又面临了新的软硬件更替,因此很多终端运维人员要对使用者进行大量的培训工作,但培训后仍有部分使用者面对问题的时候不会处理,需要运维人员到场解决,浪费人力物力。此外,为了保证内网的安全,我台对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管理上采用了域控的方式,使用者对于办公电脑、工作站等设备都没有软件安装和升级的权限,这也间接导致了在统一升级软件时给终端运维带来的大量工作。还有一些企业会面临终端运行与公司无关的应用而无法实现管理;终端存储没有统一的路径,在维护或者更换设备前还要备份重要数据等等很多实际的问题。下面就来看看目前我台使用的一些应对手段。

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探索和寻求更好的运维管理方式,提升运维的效率和价值。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原来的运维模式可以说是比较粗放型的,解决完终端问题后就结束了该运维工作,没有对运维工作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报修派工都是比较随机的。目前我们借鉴了网络运营商集中报修、分布式运维的经验,将报修、派工、维护等流程进行集中统一化管理,对日常终端运维后的数据进行记录,最终形成报表统计分析常见的故障并形成通用的解决方案,大大提高运维效率。

(2)前面提到如今企业的应用系统很多,但这些系统相互间并不兼容,数据也并不共享,这就造成了每个系统都可能产生账号,从而导致终端用户使用时产生数据混淆,最终给运维人员带来工作负担。从运维管理员的角度出发,要做到所有账号的管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账号管理就更加简单有序;通过建立用户与账号的唯一对应关系,使用户能方便快速地登陆各个系统。目前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和开发,推出了单点登陆系统,用户只要将域账号与其他系统账号进行绑定,就能快速地登陆到各个相应的系统,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度。

(3)使用终端桌面管理系统,能大大降低运维工作量。建立一套终端桌面管理系统,可以对桌面级以及相关设备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完全的支持,提供软件分发、补丁管理、资产管理、系统配置、外设管理及应用管理等功能模块,协助IT运维人员集中管理大量的PC和移动设备。因此我们也通过使用相关的桌面管理系统对一千多台终端设备进行了管理,确实给终端的运维工作带来了便利。

(4)此外还对部分人员进行了桌面虚拟化,将所有的服务、应用、软件都集中起来由后台的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将用户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到后台运维中心进行处理,并将桌面给用户,用户每天登陆和操作的是一个虚拟化的桌面,一旦发生问题后台运维人员都可以快速地在后台进行解决,不需要跑到现场处理,节省了很多劳力。目前我台的美编网就采用了这种虚拟桌面的使用模式,大大节省了劳力。

(5)前面提到的终端运维有一个很大的麻烦就是终端的分散问题。虽然桌面虚拟化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是现在还没有大面积普及这一模式,而且桌面虚拟化使用和操作的稳定性、后台模板的更新带来的问题还需要进行一系列地测试。因此基于目前的使用现状,我们采用了远程维护的模式,也就是大家常用的远程协助。通过对方主动请求协助,远程控制桌面进行软件安装、系统检修、设备连接等常见故障的处理,也能快速地解决用户的一些软件使用设置问题,为我们的运维工作带来了简化。

(6)运维必不可少的就是维护文档,因为维护文档就是一个IT部门的知识库,这对于经验积累和入职培训能提供很大的帮助。国内的很多企业的特点就是对整个IT架构缺乏明确的规划,也往往缺乏明晰的文档,从而导致了终端运维的问题解决没有较好的方法,也无法找到更深层次的原因。因此建立企业内部的知识库系统,保障运维的标准化操作和故障的及时定位,并对故障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和提供绩效支持。目前我们采用了开源的Wiki 系统,由所有运维人员自行提交在技术运维方面的心得和方法,通过技术人员审核后进行,共享运维信息,形成内部的知识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的新


多合一终端管理

桌面终端维护(图1)